昭通市彝良縣民族中學項目的主體施工已接近尾聲,裝飾裝修的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這里除了大家熟知的涂料、飾面板磚等裝飾工序以外,還有其他項目并不多見的飛檐翹角和民族紋飾。
那些畫師們在建筑物的外墻上利用巧手繪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卷。君不見,美麗的少女婀娜多姿,曼妙的身影輕舞飛揚;君不見,多情的阿哥笙簫相伴,仄仄的裙裾顧映生輝;君不見,壯碩的紅牛頭角相抵,蓬勃的斗志噴涌而出;君不見,生動的圖騰莊嚴神圣,古老的力量躍躍欲試……這是一種難以言表的美。
彝良,這個小縣城地處云南省東北部的云、貴、川三省結合部的烏蒙山區,東鄰鎮雄、威信縣,南接貴州威寧、赫章縣,西靠昭陽區、大關縣,北與鹽津縣、四川筠連縣毗鄰。縣人民政府駐地角奎鎮,海撥800米,距昭通市71公里,距昆明443公里。?境內居住著漢、苗、彝等17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74551人,占總人口的14%。
因為少數民族眾多,為了滿足少數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民族中學始終不斷發展。但是老校區校園狹窄,除了在學校大門標注一些少數名族的文字以外,并沒有多余的表現方式彰顯自己的特色。9.7地震后由云南建投第三建設有限公司第二十直管項目部擔任新校區的建設,包含一棟仿古大門,一棟辦公樓,一棟教學綜合樓,一棟食堂,一座聯接新老校區的橋梁、一個運動場和一個廁所。大門主體施工已結束,現在正在貼瓦和裝飾裝修,它的坡屋面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氣概,非常清新飄逸,充分表現了中國建筑屋頂的美麗,不以隆重華貴而取勝,而是以輕靈素雅見長。從大門一路往前,映入眼簾的是辦公樓,這是一棟四層的建筑物,主體施工已經全部完成,裝飾裝修也初步成型了。白墻、紅柱搭配上小青瓦,飛檐、翹角相襯上垂花柱,每一層的外墻間隙里都是獨具特色的畫卷,畫師是當地的苗族,兩個人為一組搭配繪畫。他們先在已做好涂料的外墻上用畫筆描出一個模型,然后把各色的顏料填充進去,最后再妝裱整幅圖的整體效果。再往里走,是一棟食堂,同樣是四層的建筑物,較為顯眼的是朱紅色的飛檐和不加修飾的青瓦,因為食堂的外墻沒有紋飾,但絲毫不影響它的觀感,更襯托得色調極為清雅柔和。這時,我們來到一條河邊,此河為“洛澤河”,把新老校區相隔,我們在這建了一座橋梁“志遠橋”來鏈接新老校區,該橋由單構件起重重量為24噸的橋梁空心板吊裝而成,是一座現代風格的橋梁,目前正在進行板面施工。過了橋就是教學綜合樓,這棟樓的建筑面積是11958.2平方米,以分隔縫分為高中部、綜合樓和初中部。它的外墻紋飾色彩非常豐富,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外墻色調鮮明,對比強烈;而綜合樓的色調和諧,淳樸淡雅,使得整棟樓組合出不同層次的協和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描述它只用了簡單的幾段文字,但這個項目積聚了畫師們大半輩子的智慧。布局、設計、顏色搭配都做到了認真精細,沒有一絲馬虎。
民族紋飾是中國少數民族建筑中非常重要的藝術組成部分,是屋頂與下部柱子和門窗之間的轉換和過度。分為實用和美化兩個作用,實用方面是保護木材和墻壁表面。裝飾方面的作用是使房屋內外明快而美觀,同時,在語言和文字相對匱乏的部落里,以繪畫的方式講述了一些民族流傳下來的美麗傳說。
我們是造物者,用自己的智慧給建筑物烙上印記,耕耘的過程我們付出太多的汗水和艱辛,果實留給別人,我們享受的正是這個過程。正所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想象著金秋九月學子們踏入這片校園完成生命的蛻變,也許那個時候的我們都已離開,但留下的建筑物可以替我們繼續守候。也許很多年后,站在這些精美的建筑物前,會有人記得,這里有一群稱為“高原鐵軍”的人曾來過。
????????????????????????????????????????????????????????????????????????????????????????????????????????????????????????????????????????????? 二十直管 李麗華 文
???????????????????????????????????????????????????????????????????????????????????????????????????????????????????????????????????????????????